项目展示

新老双星齐聚 短道速滑队内选拔赛冲刺米兰奥运

9 月 4 日清晨,北京体育总局冬运中心冰坛训练馆内寒气渐浓,冰刀划过冰面的清脆声响划破寂静。大屏幕上 “距离米兰冬奥会开幕还有 155 天” 的红色数字格外醒目,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内选拔赛在此拉开帷幕。范可新、林孝埈、刘少林等名将悉数登场,这场为期三天的赛事不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通往米兰冬奥会资格赛的关键战役 —— 其成绩将占新赛季世巡赛参赛资格选拔权重的 30%,每一圈滑行都承载着奥运梦想。

米兰官网,米兰·(milan),米兰官网登录入口,米兰官方网站,milan.com

冰面温度稳定在 - 5℃,首日出战的 “6 圈 + 3 圈” 竞速赛就掀起高潮。伤愈复出的林孝埈身着红色赛服,起跑阶段便展现出标志性的爆发力,6 圈滑行中始终保持身体 15 度倾斜的最优弯道姿态。这位曾刷新奥运会 1500 米纪录的名将,今年年初刚从左肩手术中恢复,选拔赛中零失误的表现印证了他 “起速爆裂、节奏切换自如” 的技术特点。当他以两次滑行总用时 1 分 48 秒 23 完赛时,场边教练团队集体起身鼓掌 —— 这个成绩比他伤前训练数据仅慢 0.3 秒,宣告着这位 “全能王” 的强势回归。

32 岁的范可新则用经验诠释坚守。在 500 米小组赛中,他复刻了亚冬会决赛中那记教科书式的外道超越:在进入弯道前 0.5 秒突然加速,身体重心压低至冰面 30 厘米处,以 0.12 秒的优势完成超越。这位历经四届冬奥会的老将,如今三分之二的训练时间都用于对抗伤病,但每当年轻队员请教接力交接棒技巧时,他总会脱下冰鞋耐心示范,冰刀鞋上磨出的深深凹槽,记录着二十载职业生涯的坚守。“看到小将们冲劲十足,我就想再坚持一下”,混采区里他轻抚冰面的动作,与北京冬奥会夺金后亲吻冰面的画面隔空呼应。

新老双星齐聚 短道速滑队内选拔赛冲刺米兰奥运

入籍中国两年的刘少林带来别样看点。这位出生于布达佩斯的天津籍选手,在 1000 米半决赛中与弟弟刘少昂展开激烈角逐。比赛中他展现出欧式滑法的力量感,直道阶段步频达到每秒 4.2 步,弯道时却能迅速切换为亚洲选手擅长的灵巧节奏。当被问及代表中国参赛的感受时,他用带着天津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爸爸教我的第一个中文词是‘拼搏’,现在终于能为祖国拼一次了”。兄弟俩在接力练习赛中默契的手势交流,成为赛场温情瞬间。

赛事背后是科学严谨的选拔体系。根据规则,运动员最终排名需综合本次选拔赛(30%)、上赛季国际赛事成绩(30%)、世巡赛表现(30%)及训练态度(10%)四项指标。教练张晶的笔记本上,详细记录着每位选手的技术参数:林孝埈弯道倾角 31.2 度、范可新起跑反应时 0.143 秒、刘少林直道最大速度 52.3km/h,这些数据将成为 10 月初世巡赛名单的重要依据。

随着 1500 米决赛最后一圈的铃声响起,三位名将几乎同时发力冲刺,冰屑飞溅中,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这场选拔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书写着传承的故事:老将用经验托举新人,归化选手融入集体,年轻队员冲击极限。领队刘浩表示:“我们的目标是米兰冬奥会满额参赛,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”。

当夜幕降临,冰场灯光渐暗,工作人员开始清理冰面划痕。这些交错的轨迹如同中国短道速滑的前行之路,既有范可新们铺就的基石,也有林孝埈、刘少林们开拓的新径。10 月初,这支队伍将踏上世巡赛征程,而此刻冰面上凝结的汗水与梦想,已悄然照亮通往米兰的征程。

发表评论